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對數學教學重組的深思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是葉圣陶先生在1932年提出的一個著名觀點,這句話在課改的今天也常被人提起,更多的是鼓勵教師在教學中要有自己的思考,能根據學生的特點、教材的內容和自身的特點處理教材,設計出有效的教學。但這種理念真正在教學中落實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要求教師能準確解讀教材、分析學生,再加上到位的教學設計,才能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其中對教學進行重組是教師在處理教材時常用的一種方法,下面就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幾點思考。
一、因認知起點的變化而重組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說過:“假如必須把一切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我就要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是的,要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學生的實際學習起點與教材的邏輯起點有時不一致,這時教師就要對教材和教學作出有效的調整和重組,以適應學生的學習起點,提高教學效益。
【案例】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混合運算》
1.學習狀況
在教學時,我想運用主題圖進行引導,意在通過解決兩步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混合運算的順序,使學生能明白兩步混合運算的算理,但實際上一大部分的學生沒有辦法列出兩個一步的式子解決問題,那自然就無法引導到把兩個一步的式子合并成一個兩步的式子,這種現狀使學生理解兩步混合運算的算理成為空中樓閣。
2.原因分析
新教材中沒有了專門的應用題體系,而是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出現在相關的教學中,這樣給一線教師們的把握教材增加了不少的難度,從一年級一直到二年級上學期,所有的解決問題都是一步的,兩步的問題解決對于學生來說是進入一個新階段學習的跳躍,雖然也有小部分學生會解決此類問題,但大部分學生對于兩步問題的由來、變化、解題規律、解題方法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以至在本單元的解決問題中有較多的學生出現困難,影響了后繼的學習,無法完成既定的學習任務。
3.采用對策
(1)教學內容的重組和調整
第一步:解決兩步問題結合教材
《小熊購物》《買鮮花》和《過河》的三個主題圖,請學生先提出一個一步的問題,老師再請出一個相關的兩步問題,進行對比解答,如:課本第12頁的小熊購物圖,學生問:“買3個面包多少錢?”,老師就問:“買3個面包和一瓶飲料要付多少錢?”。這樣的學習和訓練后,學生能較好地解決兩步的問題,同時對兩步問題的由來、解決的方法、自己提出兩步的問題等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大的進步。
第二步:組合式子,理解算理
在學生能較好地解決兩步的問題之后,引導學生把兩個一步的式子進行組合,變成一個兩步的式子,這時再與學生討論計算的方法,那時水到渠成,學生的理解自然是到位的,也是深刻的。
第三步:指導寫法,正確計算
在理解算理之后,指導學生正確的書寫方式和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就能達到本單元的教學目的。
(2)教學時間的安排與調整在教學內容調整后,如何安排教學時間才能做到既完成教學任務又不影響教學的進度呢?本單元的教學時間大約是6課時,可以先用2課時進行解決兩步問題的訓練,再用2節課的時間指導式子的組合,理解算理并指導書寫的方法,最后用2節課的時間進行綜合練習,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因知識的結構特點而重組
在小學階段所學的知識中,有一些內容之間的關系緊密、特點鮮明,這些知識之間的結構相似或相對,我們在設計教學時可以根據這些內容的結構特點進行分析和重組,找出它們之間的關聯處、相似點及對比面,加以充分的利用,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并能較好地促進知識結構的形成。
1.近似性結構的重組
【案例】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交換律、結合律的教學
在這一單元中要學習五個常用運算定律,教材安排加法結合律與交換律一起學習,乘法結合律與交換律一起學習,但是我們看到加法交換律與乘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與乘法結合律在表現形式上有著特別相近的結構,這是進行重組教學的有利條件,分別進行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教學,教學的目的性更強,讓學生更充分地理解它們的內涵。
例如,《交換律的教學》
第一步,出現A○B=B○A,同時說明A、B代表我們已學過的數,○代表運算符號,可是○具體代表哪種符號呢?
第二步,讓學生進行猜想可能是哪種符號,并舉例進行驗證。
第三步,學生匯報驗證結果,師生共同分析,得出只有在加法和乘法可以適用,引出兩種運算定律。第四步,在解決問題中再次理解和運用。
2.相對性結構的重組
【案例】分數乘除法應用題
分數乘除法應用題分別屬于不同的教學單元,分屬于兩種運算與解決問題,看似不相關,但乘除法之間的密切聯系確定了它們之間的相對性聯系。在解決分數乘法應用題時,應以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為基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根據乘法的意義寫出它們的數量關系式,再根據數量關系和已知數量列出式子。對于這一解題的思路在分數除法應用題中同樣適用,只不過已知數量在數量關系中位置發生了變化,從而選用了不同的運算方式解決問題。例如:紅花有39朵,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1/3,黃花有多少朵?黃花有39朵,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1/3,紅花有多少朵?兩題的關鍵句都是“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1/3”,可寫出數量關系為:紅花×1/3=黃花的朵數,再把題目中的已知數量放入數量關系中,就可準確地列出式子。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以分數乘法的意義找出數量關系是解決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抓手,所以把這兩塊知識進行重組教學,可以讓學生很清晰地看出兩塊知識的相同的本質特點和和不同的處理方法,這樣做既能節約時間又有較好的教學效果。三、因重難點的突破而重組當教學中出現內容相近、又不容易理解和區分其中變化知識時,雖然也進行大量的對比,大量的分類練習,但效果還是不盡如人意。這是因為我們只是零散地關注了這些知識中的每一個小點,而沒有抓住這根知識主線上的本質特征,知識處于散裝的狀態,當然就會影響重難點的突破。
【案例】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植樹問題》
植樹問題的內容包括:有兩頭都植的、一頭植一頭不植的、兩頭都不植的、圓形植樹四種情況,各自有各自的公式,而公式又都很接近。老師們為了讓學生理解“什么時候加1,什么時候減1”也是費盡腦筋,想出各種各樣的情境和方法,但是總感覺效果不是很理想,這是因為沒有找到幾種植樹中統一的思想方法和相互關系。其實植樹問題的教學靈魂是:一一對應思想,用“一一對應思想”進行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比較以下每組中兩種圖形誰多誰少:
①□△□△……□△
②△□△□……△□
③□△□△……□△□
④△□△□……△□△
在這個過程中突顯一個□對著一個△進行比較,這就是一一對應,把這種方法對應思想移植到樹與間隔的比較中,那么植樹問題已經沒有類型了,植樹問題的幾種情況都統一在“比多少”的過程中,把樹與間隔以對應關系的形式出現,讓學生去尋找它們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那么多一少一的情況就自然而然地解決掉。
四、因教材的補白而重組
新教材在編排上與老教材相比,少了許多文本性的文字,教材中的這些留白實際給了我們教學更多的探索空間,關鍵在于教師對這些留白教材的解讀和處理,在教學中巧妙地設計,適當地活化教材,及時補白。
【案例】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性質》
在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小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中,小數的性質沒有專門的課時進行教學,而是在16頁中以智慧老人的一句話出現教材中,只有結論而沒有產生的過程,對于這一教材的空白我們可以利用教學重組讓學生自然地體驗這個結論產生的過程。在本單元第一課時小數的意義教學時,在方格中涂色、在計數器上撥珠(如:方格涂色表示0.5、0.50,計數器上撥珠表示1.25、1.250、1.2500)都可以讓學生直接體驗到小數在末尾加上或去掉0以后,什么發生了變化,什么沒有發生變化。
五、因應用的需要而重組
對所學的知識技能進行適當合理的應用,不但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的知識與技能,而且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數學思考,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從中獲得一些數學應用方面的經驗,充分體驗學有所用。
【案例】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萬、億等大數的實際意義》與《商不變的規律》
《萬、億等大數的實際意義》一課需要進行一些除法的計算,由于數字較大,因此教材中出現了計算器參與學習過程。在備課時我發現了一些特殊的數據,如我班教室面積大約80m2(是一間大會議室改成的)、班級學生50人,全校學生約2500人,用這些數據去分別體驗1萬平方米、20萬平方米和10萬人、20萬人的大小,讓學生直接算有點難,當然也可以用計算器進行計算,但這幾個除數的末尾都有0,如果能應用商不變的規律把除數末尾的0去掉,那計算的難度也會減輕不少。于是把這兩課的教學順序做個對換,讓學生先學習《商不變的規律》,再應用這個規律去解決《萬、億等大數的實際意義》中的一些計算問題,這樣做不但減輕了計算的負擔,讓學生也充分體驗到應用規律給學習帶來的益處。
總之,要對教學進行合理、有效的重組,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有較好的專業素養,還要對教材的前后聯系與變化、知識主線上的核心內容、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況等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更好駕馭教學,讓教學更有內涵。進行教學重組不但可以在本學科內進行,還可以與其他學科進行重組,還可以課內與課外進行重組,在這里不再一一陳述。